Private
Helping individual with deliberate self-harm behavior: An application of multidisciplinary collaboration in a community
The program was held on March 9, 2013 at Auditorium, North District Hospital Background: Deliberate self-harm (DSH) has been a serious health problem. In fact, a marked increasing in the number of young people who engage in DSH has been observed and suicide remains the leading cause of death within the 15-24 age group. Attention [...]Eastern District
從過去到現在:「防止自毀-東區社區共融計劃」的發展
「防止自毀-東區社區共融計劃」源自2006年警方關注長者自殺現象。 在警方的統計數字(2006)發現,長者的自殺人數有明顯的上升,而青少年自毀個案亦有顯著的增長。因此,當時為東區指揮官孟義勤先生接觸香港大學防止自殺中心,共同研究自毀及自殺的現象,從而策劃減少自殺及自毀的可行方案。Eastern District
動員社區力量 齊編織安全網
「防止自殺,人人有責!」要減少悲劇的發生,香港大學香港賽馬會防止自殺研究中心總監葉兆輝教授認為,應該將安全網擴散至整個社區。個人可做的有限,但無數個人走在一起,便可發揮強大的力量。「防止自毀——東區社區共融計劃」便是基於此理念而成立。透過整合各部門的資源,並鼓勵市民大眾參與,讓東區的自殺率明顯下降。Eastern District
團結各方力量 帶來一點改變
「Make some difference」這句話,香港警務處助理處長(服務質素監察部)Peter Morgan(孟義勤),每逢說起防止自殺的話題時,經常掛在口邊。他表示,自從於2006年轉任東區指揮官後,發現區內長者自殺問題嚴重,引起其關注,決心要做點事令情況有所改變。湊巧他認識港大的葉兆輝教授,後者主動接觸,便催生了「防止自毀——東區社區共融計劃」。Eastern District
社區為本計劃 研究防止自殺
九七年一場風暴,吹走萬千香港人的家財,也摧毀其求生意志。很多人都選擇長洲的渡假屋為人生終站。為此,長洲的居民、志願團體、社工、心理學家、警察等自發組織一項以社區為本的防止自殺計劃,成效不俗。至2004年,自殺人數大幅減少。香港大學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系助理教授黃蔚澄細說這段歷史,並指「防止自毀——東區社區共融計劃」正是由此啟發而來。Eastern District
勸止悲劇發生 保護市民身心
很多人都知道,除暴安良、維持治安是警察的職責,但原來警察也站在防止自殺的最前線!一般人都以為,負責與企圖自殺者談判的是談判專家。不過,香港警務處警察談判專家小組劉達強警司指出,在談判專家奉召到場前,前線警員已開始與企圖自殺者交談。故此,警方於「防止自毀——東區社區共融計劃」所扮演的角色,遠比一般人所想全面和廣泛。Eastern District
站在生命前線 尋短也可重生
無論是前期的教育工作,還是事發時的勸說與行動制止,亦未必能及時制止自殺者傷害自己的身體。雖說「生命無Take 2」,不過急症科醫生本着「醫者父母心」的精神,卻能將打算放棄人生這一齣戲的人,從鬼門關拉出來,予以再活一次的機會。東區尤德夫人那打素醫院急症科顧問醫生黃大偉醫生表示,這就是急症科醫生於「防止自毀——東區社區共融計劃」裏的重責。Eastern District